2014 秋季拍卖会 中国油画雕塑

11月20日 下午4点
北京昆仑饭店


本公司不再对禁止出境拍品标注“*”,由买受人自行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文物出境审核手续。 所有成交价均已包含15%买家佣金。

Lot 870

苏天赐  野草

估价(人民币):600,000-700,000

未成交

年代:1988年

签名:签名:苏 1988.7
背签:《野草》1988年 苏天赐

材质:布面 油画

尺寸:73×47.5 cm.

出版

《苏天赐画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1993年2月,第10页

简介

说明:苏天赐的作品虽然题材多样,其美学理念却一脉相承。作为林风眠的追随者,他一生致力于将西画形式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相融和,尤其体现在“线”与“色”的运用上。1940年代,在林风眠的鼓励之下,苏天赐开始探索“线”在油画中的表现。他通过以毛笔勾勒临摹波提切利和拉斐尔的作品,来研究如何通过线条的变化表达形体和空间 ① ,并先后创作了《黑衣女像》、《蒂娜》等一系列肖像作品,奠定了“追求线条与形体的结合”的风格特点。然而,这些作品完成不久,艺术界就兴起反对 “形式主义”的风潮,在意识形态的重压之下,苏天赐不得不“向西方的写实传统低头”,对“线”的探索也戛然而止。此后数十年,他一直徘徊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直到1979年才重归自由的创作状态。沉睡多年的灵感再次苏醒,他只想“迫不及待地涂抹,最快最直接的表达手段是使用色块和线条,它不仅是表达了物体,还传达了芬芳。” 可以说,“线”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亦是某种自由的隐喻。
对苏天赐而言,色彩是另一个极富表现力的手段。他认为一味模仿西方的光色用法难以真正传达中国风景的意境,例如江南的特点在于薄云遮日、 濛濛 细雨时的微妙色彩,迥然不同于烈日下的西方风景绘画 ②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以薄涂的大面积灰色调为主导,高明度的小色块穿插其间,使画面呈现澄明通透之感,而多变的线条勾勒出形体,赋予画面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线条与色彩的纯熟运用,使苏天赐的作品呈现出“东方的意趣与西方的实感”、“西方的缤纷和东方的空灵”共冶一炉的诗意意境。
这幅《野草》(拍品编号870)绘于1988年,正是苏天赐艺术创作丰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此时,他不仅重启1940年代的创作探索,更得以亲赴巴黎汲取西方艺术养分,这使得他对“中西调和”的理念产生了更深刻的认知 : “当我们从东方眺望这些西方艺术的高峰时,觉得遥不可及,经过细细寻找,始辨认出来都是人类心迹的延伸。他们所达到的高度都是有迹可寻的,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一样。它们相距,其实并不遥远。” ③ 从法国归来后的苏天赐更加自信,画风更为凝练,主观性亦更强烈,这些特征都充分体现在了《野草》中。在柔和的蓝色背景衬托下,画中空气似乎饱含着水汽,呈现出江南物候特有的空灵氤氲,强劲的线条勾勒出野草挺拔的身姿,显得恣意而潇洒。白色点彩表现出团簇蓬松的花冠,星星点点的花瓣飘然落下,仿佛是烟火绽放后的绚烂缤纷。
与其他静物作品相比,《野草》在构图上格外考究。画面没有采用画家常用的对称构图,而是有意地将细瘦的玻璃花瓶置于画幅中心稍稍偏左的位置,巧妙地利用右边枝桠和花朵所营造出的重量感和圆桌弧度的微妙不同,来使整体取得平衡。可以说,画家处理具象题材却并不拘泥于写实,而是将关注点聚焦于色彩与线条的虚实缓急和画面节奏的张弛有度。对于一幅静物画来说,其形式语言的开掘深度与艺术个性的展现力度,都是罕见的,从中不难体会出苏天赐风格的独特之处。
注释
① 苏天赐 : 《我的历程》,《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 — 苏天赐》,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1年12月,第80页。
② 苏天赐、邬烈炎 : 《信步与回眸 — 苏天赐教授访谈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7页。
③ 同 ① ,第84页。

京ICP备17021058号-1
版权所有 © 2005-2025.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甲6号华熙国际中心C座26层 邮编: 100022
电话: (86-10)5887.0808 传真: (86-10)5887.0909 Email: info@chengxuan.com